宋贵伦:改革创新道路上的北京社会建设实践


发布时间:2018-09-23  查看次数:

 

一、走过的路:十年磨一“建”

 

我国改革开放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经济改革发展,80年代我们党提出物质、精神“两个文明”一起抓,90年代提出物质、政治、精神三个文明一起上,而到本世纪第一个10年又加上社会建设,提出“四位一体”,在第二个10年又加上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到社会建设,2003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调提高党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也正在此时,经党中央批准,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成立。从此,进一步开启了北京社会建设改革创新之路。

我国社会建设没有现成的路,而且是发展短板,对我们来说,唯一出路是改革创新、苦干实干。十多年来,北京市按照党中央战略部署,密切结合首都实际,一手抓顶层设计、一手抓基层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路子。

 

(一)一手抓顶层设计,改革创新不停歇,“四梁八柱”树起来

1.创新工作体制。在市区普遍建立社会建设工作机构,在社会组织构建“枢纽型”工作体系,在商务楼宇建立工作站,形成纵向到社区、横向到“两新”组织的工作网络。

2.创新工作体系。明确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社会领域党的建设更加深入的目标任务,北京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3.创新政策体系。先后制订一系列文件,逐步形成上到规划纲要、中到指导意见、下到管理办法的“1+4+x”政策规章体系。

4.创新运行机制。在社区、社会组织、商务楼宇探索形成党的建设、政府服务管理、社会自治“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让“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落地生根。

 

(二)一手抓基层建设,一件接着一件干,基础工作强起来

1.牢牢抓住党建工作这个“龙头”。社区、社会组织、非公企业、商务楼宇等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基本实现全覆盖。

2.不断夯实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两个基础。全市社区基本建设实现规范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近90%;“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组织服务(孵化)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组织公益行、社会公益汇成为活动品牌,政府购买服务不断激发社会组织创造活力。

3.着力加强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两支队伍建设。全市专业社会工作人才6.28万人,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获得者近2.7万人。全市社区工作者约3.5万人,平均年龄39.3岁,9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工资待遇从2018年起,达到本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达400多家。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已经形成。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达408万人、志愿服务团队6.08万支,志愿者成为北京亮丽名片。开展“北京社会好人”“十大感动社区人物”“首都最美社工”等评选活动,宣传树立了一大批北京社会建设的榜样。

4.扎实推动精细管理、精准服务。网格化工作体系实现全覆盖,社会服务网、城市管理网、社会治安网“三网融合”、一体化运行正在加快推进,全市网格平台每年接报各类事件500万件左右,解决率93%左右。

 

二、前进的路:以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为指引

 

社会建设,关乎民生,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是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入新时代。在推动这一历史性变革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站在全局高度,着眼长远发展,对加强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理论体系。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首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社会建设的中心思想,体现在工作的各个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线,而且在社会建设部分中谈得最集中、最充分。在这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是对社会建设工作首要的、基本的要求。这也充分表明,社会建设工作是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是最靠近人民中心的工作。

 

(二)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两个方面重点

社会建设任务千头万绪,但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第八部分标题所标明的那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是社会建设的两个基本点。一手抓社会服务,一手抓社会治理,并有机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我们曾经就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概念谁大谁小,有过不同的认识和争论。党的十九大定于一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社会建设两大基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找准加强党建、改革创新、重在基层三个着力点

一要坚持党建引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其中的是党的建设。在社会建设工作中,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把加强和改进社会领域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社会建设的一条红线。要不断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企业等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要充分发挥社会领域党的建设的政治引领作用,以党建带群建、促社建,把加强社会建设、改革、治理的过程,当作实现党的根本宗旨、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过程。二要坚持改革创新。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是加强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要以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不断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三要坚持重在基层。抓基层打基础是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要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

 

(四)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新概括,是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目标的新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思想。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开社会化就没出路,离开法治化就没保障,离开智能化就没支撑,离开专业化就不可能上水平。一是提高社会化水平。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社会力量广泛动员起来,把社会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就是要深化基层民主自治,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二是提高法治化水平。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立法,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注重德治、法治一起抓,不断推进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切实把依法治理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全国人大成立社会建设委员会,无疑将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三是提高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智慧社会建设、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建设,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务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社会建设实际工作中;四是提高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建设领导干部队伍和基层工作者队伍。

 

(五)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求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城市管理应当像绣花一样精细。2017年6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汇报时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他又进一步强调指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特别强调,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

总之,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要用以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脚下的路:创新实践再出发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新十年起步之年。如果说,2008年《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是北京社会建设“1.0版”,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社会建设规划纲要》是“2.0版”的话,那么,市委市政府最近讨论通过的《北京市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就是“3.0版”。从抓突破口,到抓体系、打基础,再到抓规范、抓精细,是一个不断深化提高的过程。今后三年,就是要朝着抓规范、抓精细、全覆盖目标努力,落实好这个“三年行动计划”,就是要把“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落到实处。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号召,进一步推动我市社会建设创新实践,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最近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提出了10项工作创新举措:一是建立健全区、街道(乡镇)、社区区域化党建协调委员会机制,一年左右基本实现全覆盖;二是开展大型商圈党建工作联盟建设试点,一年左右基本实现全覆盖;三是将全市“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有关信息融入高德地图,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社会服务”向纵深方向发展;四是加快推动社区网、社区微信群体系建设,并与网格化体系有效对接,切实解决社会服务与城市管理智能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五是从本委办机关抽调近半数干部到基层蹲点,集中督导督查督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试点单位相关重点工作;六是开展社会组织工作者到社区挂职锻炼试点,有效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七是开展协管员整合力量、规范管理试点工作,今年底在全市推广;八是完善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建设,在实现区级覆盖的基础上,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街道层面全覆盖;九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社会领域参与精准扶贫计划,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攻坚战;十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社会组织“走出去”行动方案,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对外交流活动。

社会建设是崭新的事业。社会建设是干出来的,道路是探索出来的。社会建设既要重视顶层设计,又要重视基层建设,既要重视体制性“大改革”,也要重视机制性“微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连着一年干。我们决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创新,求真务实,进一步开创北京社会建设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