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5月17日创刊以来,党政机关重要作者代表在《社会治理》刊发署名文章,现列举介绍如下:
作者代表观点集锦
按照文章刊发时间排序:
顾秀莲
顾秀莲,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现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题目:《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充分发挥关工委的独特作用》
来源:《社会治理》2015年第3期
主要观点:中国关工委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既是关工委组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必须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也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提高关心下一代工作水平的重要契机。关工委成立25年来,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员的作用,组织专题调研,制定实施意见,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教育先行、关爱为重、关爱与社会治理结合、教育与帮扶并举,取得明显成效。
关工委要继续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有效作为,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主动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积极拓展关工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空间和领域,关爱和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
曹建明
曹建明,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题目:《加强网络治理法律问题研究推动互联网治理与法治协调发展》
来源:《社会治理》2017年第1期
主要观点: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互联网治理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牢牢把握新机遇,勇于迎接新挑战,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与互联网主动融入、主动互动、相向而行,共同加强对网络治理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重视解决互联网治理中的法律问题和司法难题,推动互联网治理与法治协调发展。
刘昆
刘昆,财政部部长、党组书记。
题目:《全球视角下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
来源:《社会治理》2018年第4期
主要观点:财政制度安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些现代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其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和完善,都是以财政制度的不断发展为基础的。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部署,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工作要求,加快改革步伐,完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
魏礼群
魏礼群,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院长。
题目:《深化新中国70年历程研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学创新发展》
来源:《社会治理》2019年第2期
主要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变革和发展,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其中,最根本的标志和成就,就是创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位一体”所构成。
新中国70年的伟大变革和实践,为中国社会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土壤。历史和现实都深刻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社会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社会学的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首要的就是扎根中国社会沃土,特别是要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新中国70年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二是立足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品格;四是坚持融通创新和原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