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周年庆·内容回顾】新华文摘转载文章汇编


发布时间:2020-07-03  查看次数:

自创刊以来,新华文摘转载多篇《社会治理》刊发的文章,现列举如下(按照刊发时间排序):

 

题目:《新常态下中国式邻避困境的解决思路》 

作者:阳平坚   环境保护部环境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社会治理》2015年第4期      

主要观点:近年来,以反对大型建设项目为由的邻避现象在中国恶性蔓延,不仅给企业和民众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损害各级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能力,更重要的是对我国的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在分析既有的邻避化解策略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常态下理顺主体关系、加强环保科普、调整利益分享机制、重塑规则意识等中国式邻避困境的解决思路。

 

题目:《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作者:单大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社会治理》2015年第4期  

主要观点:行政管理、业务经办、评价监测是三种属性不同的职能,在社会保障管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实现政府管社保、专业机构办社保、第三方评社保的“管、办、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应该成为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必须加快推进行政管理和业务经办职能分离,合理划定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职能和机构,使行政机构从复杂的经办服务管理中超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政策制定和日常监督。要赋予经办机构独立的法人地位,经办机构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是负责经办事务的独立机构,其行政成本列入社会保障基金支出,与服务人群和服务项目挂钩,与事业编制和参公管理脱钩,自主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可靠”,医疗保障政策是否合理,低保政策有没有实现兜底功能,能不能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等等。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对社会保障运行情况进行专业评价,积极推进政府、经办机构、专业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

题目:《社会团体发展的前瞻与思考》

作者:陶传进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         

来源:《社会治理》2016年第1期

主要观点:随着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方案的出台,社会团体的改革步入新阶段。改革的积极前行,就要求对社团下一步的发展作出前瞻性思考,提前预见可能出现的发展难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文在分析了社团改革的积极意义后,建立了有关社团的四个基本模型,其中一个是理论上应当的情形,另外三个则是可能的发展偏离,据此可以更有效地把握社团的发展脉络。

 

题目:《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内容和途径》 

作者:仇保兴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来源:《社会治理》2016年第4期    

主要观点:关于智慧城市内涵,从管理者角度讲,就是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或者得了病之后“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讲,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从百姓角度讲,让公众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惠民”,同时也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从手段上说,智慧城市指通过全面感知、信息共享、智能解题,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手段推进管理创新;从内容上说,智慧城市涵盖城市产业、民生、环境、防灾减灾、行政治理、资本配置等;从理念上看,以智慧系统为“黏合剂”,可以将集约、低碳、绿色、人文等新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智慧城市应该以城市绿色化作为主要的途径。其中,生态城市建设与改造;城市绿色交通规划与“绿道”建设;海绵城市、排水、污水处理、安全供水与防灾;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及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小城镇和宜居村庄建设;城市空气污染系统治理;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等,这些都可以用智慧化来促进绿色发展,这些都是我国进入“城市时代”永恒的社会治理主题。

题目:《社会治理的关键是治理流动性》 

作者:洪大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来源:《社会治理》2017年第6期   

主要观点:创新社会治理要注重分析特定社会的宏观特征。当下社会具有四个方面的总体特征,即“开放社会”、“发展中社会”、“流动社会”、“信息化社会”,使得其与此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很大的不同,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应予以关注。创新社会治理要在方法论上重视辩证思维的运用。特别要注意一体和多元的辩证关系,秩序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封闭和开放的辩证关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辩证关系,虚拟治理与现实治理的辩证关系。有效治理流动性是当前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要深入研究社会流动性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运用综合手段科学调控社会流动性,树立发展意识、整体意识、理性意识、公正意识、法治意识和信息意识。

 

题目:《强化金融消费保护 依法治理金融乱象》

作者:陈少云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来源:《社会治理》2018年第3期    

主要观点:近年来,我国金融消费蓬勃发展,消费形式多元复杂,交易规模日益庞大,有效地促进了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由金融消费引发的各种金融乱象成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重点领域。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是治理金融乱象的利器,应着重注意以下方面,包括: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构建立体多元的金融消费保护机制;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严重诱导欺骗、隐藏高利盘剥等非法金融或类金融活动;实施金融消费文化战略;以普惠性引导金融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题目:《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思考》

作者:欧晓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    

来源:《社会治理》2019年第7期     

主要观点: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有效落实,服务范围持续拓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表现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不断健全。但不可否认,当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界限不够明晰,服务提供主体之间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绩效评估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十四五”时期面对人口结构变化、城乡结构变化、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新形势,需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题目:《大数据时代网格化服务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杨安,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研究院院长、教授;翟杉,北京联合大学讲师;程骋,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 

来源:《社会治理》2019年第7期 

主要观点:大数据技术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实践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民主主观性倾向,为网格化服务管理预防风险提供应对预案。但是,在利用大数据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中,也存在着多元治理主体的离散性、数据资源的割裂性、数据样本的片面性、新技术应用水平的低效性、数据决策的程式性、数据安全的脆弱性等问题。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提高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需要宏观层面完善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中观层面完善技术体系与人才培养,以及微观层面完善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