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9日-10日,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研究”课题组主持的“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研讨会暨“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项目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百村项目工作推进会现场
国务院研究室原党组书记、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院长、“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项目指导人魏礼群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教授,《求是》杂志社经济部原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副院长、百村项目顾问李建军,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党委书记耿向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高春利,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馆长李凯等应邀出席会议。会议由北师大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百村项目组组长赵秋雁教授主持,项目首席专家、北师大中社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萧放教授作项目工作汇报。
魏礼群院长出席会议并总结讲话
11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项目组成员举行了“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研讨会,交流了调查项目的进展情况。10日上午,举行大会交流和总结工作。会议首先由萧放教授汇报了“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项目总体推进情况。之后,子项目负责人代表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童志峰教授、北师大中社院尉建文教授分别就浙江安吉横山坞村、四川茂县太平乡杨柳村及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的调研成果进行了汇报;北师大中社院副教授、百村项目办公室主任鞠熙对11月9日“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研讨会的主要情况作了总结汇报。
赵秋雁教授主持会议
萧放教授汇报工作
童志锋教授汇报工作
尉建文教授汇报工作
鞠熙副教授汇报工作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高春利局长高度评价了百村项目在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底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充分肯定了百村项目组与朝阳区文旅部门合作所取得的成果,希望进一步加强与百村项目组合作,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
高春利局长发言
在会议研讨阶段,与会专家就加强项目成果转化、推进社会治理理论水平以及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李友梅教授出席并发言
特邀嘉宾李友梅教授建议百村项目研究方法上必须要有参照,有比较,从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角度来思考问题,希望百村项目产出兼具长远性和时效性的学术成果。
百村项目顾问李建军肯定了百村项目多样的调研成果及其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实践发展中起到的互助作用,建议项目组在下一阶段选题上努力做到选题与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相衔接、与未来国家发展目标衔接,探索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道路,直面乡村现代化过程中的风险与挑战。
李建军副院长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指出,项目组需要总结归纳个案特点,加深认识中国乡村治理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抓住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从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角度来思考乡村治理,形成综合性研究成果。
杨共乐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党委书记耿向东教授建议在前期个案村落调查的基础上,对相关类别的村做类型化整合式的系统研究;在调研中要注意对原始材料、原始数据的积累。
耿向东教授发言
最后,项目总指导人魏礼群院长作了《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高质量推进“百村社会治理调查”工作》的总结讲话。
魏礼群首先讲述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重大意义。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全会精神为指导开展工作。魏礼群着重讲了《决定》在社会治理和治理现代化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要求”,包括:(一)文件首次把社会治理问题作为单独一部分,列入十三个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二)将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的“格局”上升为“制度”,即“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三)将“社会治理体制”改为“社会治理体系”,并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础上创新性增加了“民主协商”“科技支撑”两大要素。(四)首次明确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念。(五)首次明确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更明确指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六)首次在党中央文件中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七)突出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并放在重点任务“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的第一条。(八)首次强调“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九)突出提出“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强调中国必须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十)强调提出“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十一)特别提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包括古城、古镇、古村落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十二)提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魏礼群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明了我们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根本方向,要深入学习领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
魏礼群充分肯定了项目组三年来工作取得的明显成绩、积累的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目前项目不仅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成果,而且积累了“四个坚持”的经验,还形成了一支热心于乡村社会治理调查的队伍,为项目持续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魏礼群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几点希望和要求:一是加深认识,提高站位。要服务党政决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学科建设。二是要坚守初心,不负使命,产出多样化高质量的成果,提出具有普遍价值的政策建议。三是要稳步推进,分类指导,巩固发展已完成的项目,继续做好已立项但尚未完成的项目,适时适量增加一些项目。四是面向和服务实践,助推社会治理实践。五是要加强团队建设,不断吸收合作伙伴。
据悉,百村项目自2017年启动以来,分3批共启动了66个村落的调研计划,覆盖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吸引了全国30多个高校、科研单位和社会组织百余名专家学者的广泛参与。截至目前,项目组成员已发表论文和文章60多篇,完成咨询报告6篇。其中《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建议》获得中央主要领导重要批示,并荣获南京大学中国智库评价中心与光明日报共同颁发的“2018年度精品成果”奖。
此次工作推进会是11月9日召开的“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研讨会的总结环节。研讨会当天,来自全国十几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第一批子项目组负责人集中汇报了项目进展情况、结项报告与论文写作情况,以及他们在研究中的主要发现与收获,与会专家们进行了评议和讨论。大家就共同关心的“五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分别是:乡村社会的自我组织与内生动力问题,环境保护与村落发展问题,传统优秀文化如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问题,人口流动、人口流失与快速城镇化问题,以及学术调研如何直接参与乡村建设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五大共识”,包括:第一,在乡村治理中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第二,以“文化基因”的概念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牵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明乡风。第三,充分组织和调动乡村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强乡村社会的内生活力。第四,坚持发展乡村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并举之路,重视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第五,坚持智库研究的问题导向、决策服务导向、交叉学科建设导向,以学术研究推动社会治理。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此次项目研讨暨工作推进会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活动,是一次进一步达成共识、凝心聚力的成功的会议。大家表示,一定再接再厉,砥砺前行,按照既定的设想把“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项目做得更好。
百村项目研讨会会议现场
参观“美丽乡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