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创新——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的新阶段与新模式”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18-11-10  查看次数:

  

  2018年11月9日上午,由北京市社会工作委员会指导,北京城市管理学会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同主办,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协会协办的“变革与创新——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的新阶段与新模式”研讨会,在北京邮电大学顺利举行。来自北京市社工委、北京市编办、东四街道等各级政府部门,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行政学院、北京城市学院等高校和北京社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相关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等近100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谭维克研究员主持。

  北京邮电大学校党委书记吴建伟教授致开幕词。来自北京市社工委、北京城市管理学会、市委党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以及东城区东四街道办等单位的7位专家学者,围绕北京城市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之道进行了主题发言。

  原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北京市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宋贵伦教授对北京市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行动进行了顶层设计层面的介绍。他指出北京市出台《关于党建引领街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实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实施方案》,制定加强党对街道乡镇工作的领导、倡导党员参与社区(村)建设、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工作等14项推进举措,并明确每项举措的责任单位及完成时限,赋予街道乡镇更多自主权,破解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北京城市管理学会副会长张耘研究员表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首都城市管理日益问题复杂化、关联化、高风险化,原有的管理格局难以应对新的问题。伴随着城市管理工作重心的下移,带来城市管理责权格局的相应改变,尤其是街道办事处的功能定位发生重大变化;在现实城市条块管理的系统结构中,街道办作为最基层的“块块”,其功能已经从原来在城市管理中作为条条管理的附属、发挥协调辅助功能,向作为属地管理的主体、履行管理协调与兜底管理双重责任的功能转变。从组织特征视角看,其是履行准政府功能的派出机关,从权力视角看,街道办的权责体系不对等,其身份特征呈现出政社合一的双重属性,其权利运行受到科层体系、法律环境、地方现实与自治需求四重约束,在履职中,街道办事处常常处于职责传导中的不对称博弈。

  “枢纽”是街道办事处最为根本的性质,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国家意志与社会诉求的联结枢纽,二是公权力与私人利益的联结枢纽,三是公共资源与公民需求的联结枢纽。具有行政与社会双重功能是街道办事处不同于其他政府组织的功能特征。以社会控制为核心的社会安全治理功能、以协调责任与兜底责任并重的城市管理功能、以国家对公民的社会保障落实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功能成为街道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行政功能的核心;而街道办事处分社会功能则包括了主持基层社会公道、组织基层社会共治、连接社会与公共资源三类。

  北京行政学院的鄯爱红教授认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既是街乡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党的工作的创新。不仅对解决城市基层治理的难题有价值,也为新时代探索党领导基层治理的方式和方法提供有效的经验。此项改革围绕党领导基层治理价值与理念、体制和机制、途径与方式以及技术与方法等做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副院长刘欣葵教授分析了“小巷管家”案例的制度原型,提出将来自基层创新的社区志愿者组织纳入“街巷长”制度,要从顶层设计的视角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机制,要确立新时代首都街巷环境从有序走向美好的目标导向,完善志愿者组织参与治理的制度构架,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探索自愿服务的社会激励政策,提升和发展自愿者的服务能力,促进社区参与文化发展,把“小巷管家队伍”建设成为具有专业服务能力和社区志愿服务精神的公民参与型志愿者组织。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王欢教授指出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工作,目前北京市的智慧社区建设在社区管理与服务、民生服务、社区环境、社区基础设施、社区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也起到了较大作用,但是在推动智慧社区发展过程中,也受到社区硬件、网络设施、系统平台、人员素质、技术水平、资源整合、投入资金以及社区居民认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政府在对智慧社区建设投入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多元化多角度多主体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探讨差异化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针对单位式社区、城乡边缘社区、新建商品房社区等不同社区开展不同项目、以不同的服务方式提供差异化服务,实现健康有序的社区生态和良性循环。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宏山教授从城市基层治理的视角,剖析了当前街道管理面临的三大难题。为了化解难题,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推进城市治理创新,形成了一种新型治理形态,即整合治理模式。杨宏山教授剖析了北京城市基层治理改革的实践运作。整合治理包括政府对社会的整合、政府内部整合两个方面。其中,政府对社会的整合通过资格认定、资源支持、精英吸纳、党群嵌入、项目合作等方式,调动多方主体及其掌握的资源,致力于实现政府目标。政府内部整合表现为构建跨部门管理机制,推进属地管理,具体包括网格化管理、大部门制改革、城管综合执法等改革措施。整合治理显著提升了政府回应性和问题处置效率,改进了公共服务,提升了城市治理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整合治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推进法治建设,提升跨界运作的法治性和协商民主性。

  东城区东四街道工委书记荀连忠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试点街道坚持落实“增效”,实行了街道机构大部门制。部门从原来“向上对口”的25个科室和4个事业单位,精简为“向下对口”的“六部一委一队四中心”。使街道能够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坚持抓实“下沉”,把力量和资源向基层倾斜。设立社区专员,构建“1+5+N”执法体系,新成立事业单位党建服务中心,推动力量下沉,实现问题在一线解决。坚持用好“赋权”,理顺条块关系。街道具有更多的统筹协调权和督办权,以及相关的人事建议权和考核评价权,在“吹哨”过程中更有底气,在服务群众中更有力量。新的管理体制实现了街道工作“一切围着基层想,一切围着社区干,一切围着难题办,一切围着群众转”,顺畅了工作机制,增强了工作合力。随着“周末卫生大扫除”、“花友汇”、“东四花友汇创意空间”、“东四胡同博物馆”等新的行动平台、自治平台、议事平台、展示平台的建立,一大批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解决,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

  此外,来自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陈建领研究员,以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丁元竹教授分别对各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高专业水准的点评。点评专家认为研讨会从理论高度和实践经验两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探讨,促进了以北京为代表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理提升论与实践发展。

  参与论坛的专家学者和基层工作者纷纷表示参加此次研讨会收获颇丰,并在专家发言结束后共同探讨了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最新研究动向和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提升北京基层治理的水平和促进改革发展充满信心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