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丨第二届全国《群书治要》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福州召开


发布时间:2021-05-07  查看次数:

2021年5月3-4日,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杂志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群书治要》学术研讨会”在福州正祥书院隆重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单位和媒体的5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群书治要》基本问题及其当代价值”“《群书治要》与百年大党”“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管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文化根基”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取得丰硕成果。

  

在5月3日上午的会议开幕式上,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刘余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杨婷代表主办方致辞,全国工商联办公厅副主任沈丽霞、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张波作为嘉宾代表致辞。

刘余莉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重要论断,为我们坚定不移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是通过研究《群书治要》的基本问题,充分认识《群书治要》“古镜今鉴”的价值,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历史文化根基,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慧支持和精神动力。

《社会治理》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杨婷介绍了《社会治理》的办刊宗旨及特点。她表示,推进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建立在对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的充分认识与研究的基础之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是坚定文化自信、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杂志所依托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一直以来十分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群书治要》被当代学者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精华,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所进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

沈丽霞主任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本着“古镜今鉴”的原则,围绕《群书治要》的主要思想,联系当代系列重点问题,设置了丰富的研讨内容,必将充分展现中华经典的永恒魅力和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文化兴、则民族兴,《群书治要》的编纂成书,曾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也将在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巨变、再次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中承担起助力中华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

张波副主席在致辞中谈到,通过几年《群书治要》的学习,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安身立命和经世致用的实际效果,自己的境界、格局都有所提升,越来越从容淡定,心里也越来越踏实笃定,小家、大家也越来越和谐。她认为,推动全社会来学习《群书治要》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侯才、中国人民大学中华经典研究中心主任焦国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刘余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民生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谢琼教授、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孙华教授、学习时报社经济社会部负责人储峰教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程冠军等8位专家学者,分别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心性论与形而上学的重建》《中国传统“中”思想研究》《中国式管理的核心命题》《从〈群书治要〉治道体系论中国传统政治的逻辑》《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现代化》《教师教学发展的变与不变》《新时代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底蕴》《〈群书治要〉是一部善治宝典》为题作主旨发言。

侯才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在当代,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说,都亟需构建一种真正体现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当代形态的形而上学。为此,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构建真正体现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当代形态的形而上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次必须探寻和找到趋向“存在”或“道”、实现人与其相统一的合理的方法和路径。在既有的哲学史中,存有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存在与亲在、普遍与特殊等四种主要的方法,以及诉诸逻辑推论、诉诸社会实践和诉诸人自身的心性等三种主要的路径。这些方法和路径虽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普遍与特殊的方法以及马克思所代表的实践论路径和中国传统哲学所代表的心性论路径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哲学的心性论路径具有由内而外的特征,提供了一条人与“存在”或“道”相统一的内在路径和模式,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几千年积淀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哲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加以继承、转换和发展。同时,中国传统哲学的心性论路径也为我们开启《群书治要》这座宝库提供了重要的钥匙。

焦国成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允执其中”是中国远古圣王代代相传的最核心的政治理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理念。如果说《群书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提要,那么,“中”观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中之要,是儒学道统的“正法眼藏”。“中”是思维方法论,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原则。以“中”修身可达“中庸”至德,以“中”治家国天下可摆脱“四海困穷”的状况,使百姓安居乐业,使天下长治久安。

李萍教授表示,中国式管理的思维方式体现在阴阳相生相克这一基本认知图式中,它明显与西方管理理论中所包含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截然不同。嵌入于特定的中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容忍矛盾或非一致性的特征。中国古代哲学提出的“阴”与“阳”两面相生相克的关系确定了中国人认识自身和周遭世界的主要认知路径。阴阳认知能力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整体性认知能力,指个体能够从阴与阳两面来全面地看待事物;另一个是动态性认知能力,指个体能够动态地看待事物,认识到阴可能转化成阳,阳也可能转化成阴。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阴阳式认知能力,是中国绝大多数成功企业家具备的能力之一,这种能力使得企业家通常并不追求矛盾的化解或消亡,而是能够深刻认识到矛盾的正反两面性和动态变化性,由此获得相辅相成、转化提升之效。

刘余莉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群书治要》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粹集成,其中贯穿着古圣先贤的“治道”传统,体现了传统政治的逻辑规律。《群书治要》中指出,政治必须以道为旨归,以及政治要成为通往道的路径。正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的逻辑:即中国传统政治以道为体,以仁政为相,以“修身为本”“教学为先”,“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为径,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归,其效用自然是家齐、国治、天下平。中国传统圣贤政治的观念渗透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因此使得中国传统政治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军事、外交等具体制度和政策,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发展阶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深入研究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群书治要》,古镜今鉴,古为今用,有助于充分理解中国传统的治道传统以及建立于治道基础之上的政治逻辑,因而也有助于读懂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实现“中国之治”。

谢琼教授在发言中表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有效,才能使社会有序运转、国家大治安宁、人民安居乐业,为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建立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手段与方式、解放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自治水平的提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治理效能。从社会治理的手段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从社会治理的主体看,现代化社会治理的体系中,多元主体参与、人人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求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在中国经济社会出现重大转型,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创新性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与有效性,是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与能力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大课题。

孙华教授指出,百年树人是教师的责任,正如《群书治要十讲》开宗名义指出,“修身为本,教学为先,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在教师教学发展领域,有哪些是应该变的,有哪些是应该不变的,这变与不变之间有什么辩证关系呢?从《群书治要》的教育思想中可以找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答案。变,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不变,不变是为了更好地应变。变得是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评价方式、教学和学习档案、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教育平台和校园空间等内容,不变的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储峰教授表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中华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一系列经典条目。这些条目,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延伸出的思想观念,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它们涉及人与自然、人与家国社会、人与世界、人与自我之间的各种关系,涉及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它们涉及了当下人类面临的方方面面问题。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和创新,只有如此,才会使中国文化更具吸引力、感召力与影响力,进而得到更多人认同。在当代世界文化语境下,要通过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以挖掘开发,用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概念重新阐释,摆脱西方文化范式下的“自卑情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不断造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彰显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突出贡献。

程冠军先生在发言中指出,《群书治要》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更是一部善治宝典。《群书治要》贵在一个“治”字,无论是大禹治水、皋陶执法,还是老子的上善若水,我们都可以从中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善治。中国共产党传承了儒家的善治思想,从管理型执政党转变为治理型执政党。从管理到治理,从治理到善治,百年大党,正带领当代中国走向善治。

5月3日下午,研讨会以主题发言和专家点评的方式、分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由焦国成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谭英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教师刘海天博士、国家开放大学教师葛斯青博士、《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副主任聂菲璘博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讲师徐佳佳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程丽君博士等专家学者发言,并一致认为《群书治要》奠定了“贞观之治”的思想理论基础,其中修身为本、教学为先的理念,对于加强领导干部政德修养、培养领导干部的敬畏之心具有重要作用。下半场由李萍教授和孙华教授主持,山东建筑大学讲师秦芳博士、《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宣传部部长郭家瑞、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讲师邢梦潺、湖南衡阳菏泽书院讲师邹紫玲、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黄少雄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李红姗等专家学者发言,并经过深入研讨指出,研学实践《群书治要》对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乃至实现国泰民安、天下大同的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5月4日,研讨会围绕“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举办专题讲座。上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刘余莉教授和全国工商联办公厅副主任沈丽霞分别以《〈群书治要〉与中国式管理》《人生本道场,无处不修行》为题作主旨报告。下午,罗嘉羽博士、张波副主席、聂菲璘博士分别以《<群书治要>选贤任能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把研读国学经典作为修身律己的重要途径》《<群书治要>德福一致观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作了主题报告。各位专家学者把中国式管理的精髓概括为“富之教之”“礼主刑辅”“德本财末”“财散人聚”“正己化人”,并重点强调了深入理解德福观对修身的重要性,深入研讨了如何进行制度设计才能达到选贤任能的目的,从而达到“不忍欺”的管理境界。讲座内容充实,凸显了《群书治要》在企业管理中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相关媒体报道链接如下:

  1.中国经济网: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105/05/t20210505_36532661.shtml

  2.法制日报:

  https://s.cyol.com/articles/2021-05/05/content_r5JEK3uM.html?gid="YeryXd1Q

  3.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news.cssn.cn/zx/xshshj/xsnew/202105/t20210505_5331158.shtml

  4.经济日报社:

  https://www.jingji.com.cn/whwx/208884

  5.光明日报:

  https://wap.gmdaily.cn/article/1cde22b068494054b34352b7574c00f2

  6.人民网:

  http://fj.people.com.cn/n2/2021/0506/c181466-34710628.html

  7.法制网:

  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21-05/03/content_8497264.htm

  8.海峡都市报:

  http://web.hyyxv.cn/news/#1340478cab9c847d81d1edc086ff5ae8c0af33

  9.中国新闻图片网:

  http://cnsphoto.com/newDetail/list/1161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