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建”:社会建设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序:努力探索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19-02-21  查看次数:

时间过得很快。十年,准确说是十一年,转瞬即逝。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原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北京市社会办主任 宋贵伦

 

2007年10月13日,在党的十七大开幕前两天,我被任命为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至今已经十一年。  

时间过得也很充实。从开始的“光杆书记”“皮包工委”,到如今的一个大单位、一个大队伍、一个大事业。从不知社会建设为何物,到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

十年磨一“建”,辛苦并快乐着

从党的十七大到党的十九大这十多年,正是我国社会建设从提上日程到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我有幸赶上了这个好时期,而且,有幸站在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和关键岗位开展工作。十多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大家的支持下,紧跟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密切联系首都实际,一手抓顶层设计、一手抓基层基础,不断探索社会建设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工作重要讲话中,对北京市“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给予充分肯定,使全市社会建设工作者深受鼓舞。这部文集,是我十一年积累下来的社会建设文稿,以发表或成文时间为序进行编排,客观反映了我在这个探索过程中的所学所思所言所行。今天回过头来看,倍感亲切,历历在目。

 

回顾十多年的历程,大致经过五个阶段:

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起点

大家知道,党中央最早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是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特别是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而,使中国社会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了筹备成立社会建设工作机构的决定,加快了社会建设的步伐。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也写过文章、做过报告,有许多学习心得体会。当时,我任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和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在市委宣传部,我分管理论、宣传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参与了北京奥运会筹备相关工作。

2007年8月8日,在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夜,我激动万分、思绪万千,连夜写了一篇文章,8月27日,以《人文奥运断想》为题,发表在了《北京日报》上。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在新形势下,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高度、新视角、新起点做好各项工作。而且,较早谈到了社会治理问题。就在该文发表一个多月后,我突然被任命为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办主任。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建设的主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到任后,首先反复学习的还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可以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是我认识和开展社会建设工作的新起点。因此,就选此文,并以《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高度新视角新起点》为题,作为本文集开卷篇。

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北京社会建设新路子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社会建设列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总布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性设计。按照这个总布局、大格局,设置北京社会建设工作机构,设计北京社会建设工作思路和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

2007年12月2日,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对外宣布成立。一开始,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了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北京社会建设体系的奋斗目标,明确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服务社会”的工作宗旨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创新体制”的工作定位。

2008、2009这两年,在抓市、区社会建设机构建设的同时,重点围绕起草北京社会建设系列文件开展工作。2008年9月21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刚刚闭幕一周,北京市社会建设大会就隆重召开,推出了《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等“1+4”系列文件。2009年3月,又召开了全市志愿者工作大会,推出了《北京市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基本工作思路,即:以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社会领域党的建设为龙头,夯实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建设两个基础,建设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两支队伍。我这两年的文稿,讲的就是如何构建体系、探索路径、打开局面、打好基础。实践证明,市委市政府当初的思路是正确的,起点是高而实的,包括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些理念和概念也是很有前瞻性和生命力的。

比如,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规范化建设,关于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关于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建设,关于社会领域党的建设,等等。包括提出的一些工作举措,当时就产生了强烈反响,至今影响还很大。比如,提高社工待遇,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在商务楼宇建立工作站,等等。2009年3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对北京市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因为开始路子正、起点高,后来抓得紧、抓得实,才有了今天的显著工作成效。

基本形成北京社会建设工作体系

2010、2011这两年,有两个大背景,一个是高度强调社会管理,一个是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经受了两大考验,一个是如何处理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关系,一个是在无先例的情况下如何写出一个好的社会建设五年规划。在当时,强调社会管理创新,大家是赞成的。但是,片面强调管理,不少人也是有看法的。2010年7月,在过去三年工作基础上,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出台了《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推出了28项创新举措。这其中,不仅将“服务”与“管理”相并列,而且把“服务”放在了前面,改“管”字当头为服务为先。28项创新举措中,60%以上也是服务方面的内容。能做到这一点,在当时环境下是很难得的。在这个文件和这次大会上,还首次提出了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和推进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建设的新举措。

从2010年开始,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着手起草《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2010年6月30日至7月1日,市委专门召开一次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这个文件的关键词是“全面”,为规划制订确定了基调。2011年10月,“规划纲要”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意见”和“规划”的重要贡献,是明确提出了全面加强北京社会建设的“六大体系”,即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社会领域党的建设更加深入。

以此为标志,北京社会建设体系基本形成。该规划是我国第一个社会建设五年规划,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规划起草过程中,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起草组和国家“十二五”规划起草组相关人员,也分别到北京市进行了调研座谈,对北京思路给予充分肯定。国家颁布的“十二五”规划,将社会建设内容划分为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两编、12章,其中,社会服务编7章、社会管理编5章。也是服务为先、为多。这说明,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大多数人还是有共识的。这两年的几篇文稿,集中反映了在这两大背景下、两大考验面前,关于如何完善体系、选择路径的基本情况和深入思考。应当说,经过五年特别是这两年的艰辛探索,我们对社会建设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有了一个总体认知。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并用“社会治理”代替“社会管理”,打开了社会建设工作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整体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针,为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党的群团改革会议等为加强社会建设、改革、治理提供了有利契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加强了对社会体制改革的领导和协调,并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这五年,也是全面打开工作局面、产生文稿最多的五年。其中,《社会建设工作与群众工作密不可分》《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社会建设和改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加强社会建设改革治理》《社会主义要把社会建设好》《社会治理是大概念大事情》《我国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国社会建设十年的新发展》《在加强服务过程中努力推动群团工作改革发展》《创新社会治理要坚持“三个导向”》《全面不全面关键看社建》《关于基层治理创新的几个问题》等文稿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反响。这些文稿,对社会建设、改革、治理进行了深入广泛系统的论述。贯穿这些工作和文稿的主题、主线,就是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

围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从2013年到2016年,我还花很大精力和很多时间具体主持起草了《关于深化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两个重要文件。前者2015年以北京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印发,后者2016年以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文件形式印发。这两个文件,除了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外,很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体系框架:完善“六大体系”、提高“四大能力”,即完善在党的组织领导下,政府组织、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的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这期间的许多文稿,是围绕这些重大问题论述的。这期间,还大力开展了网格化体系建设。

2012年5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北京市网格化工作推进大会,出台了指导意见。2015年,又围绕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网、城市管理网、社会治安网全面覆盖、“三网”融合、一体化运行,出台了“1+3”文件。网格化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网格化是城市服务管理的又一场“革命”》等文稿,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论述的。这期间,我主持编著的《北京社会建设概论》获第十四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社会工作者培训教材》获全国社工教育培训优秀教材奖、《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获首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教材奖,主持拍摄的六集大型电视纪录片《社会时代》,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精华版)先后播出,产生良好反响。经过多年努力,到“十二五”时期末,北京社会建设体系的“四梁八柱”已经形成,基层基础建设指数到了“80后”阶段。

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新时代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担当。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成立十周年。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这两年,围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撰写了一些文稿。其中,《社会治理现代化化建设背景下的目标导向》《社会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不断深化对社会建设本质要求的认识与实践》《社会建设关键要“聚拢五指”》等发表后影响较大。

在这两年,我还具体主持起草了三个“三年行动计划”,一是《北京市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二是《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社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三是《回龙观地区社会治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这是市委市政府落实习近平书记对北京工作重要指示,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具体举措。这两年,我们还围绕“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还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企业发展、社会文化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支持雄安发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在文稿当中都有具体体现。其中,《党建引领 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北京城市治理创新实践研究》一文,是我作为北京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调研总课题组组长撰写的一个综述。我认为,党建引领、聚力街乡、落在基层是这项改革的经验所在。

最近一段时间,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是结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一文,明确提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新时代社会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两个基本点,坚持抓住党的建设、改革创新、重在基层三个着力点,坚持不断提高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四化”水平,努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共建共治共享上求实效。

二是结合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总结北京社会建设10年经验,在第八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改革创新道路上的北京社会建设实践》的演讲,从“走过的路”、“前进的路”、“脚下的路”三个维度,全面总结了十年磨一“建”的经验,深入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认真探讨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三是12月18-20日,在隆重庆祝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第九届全国部分省市社会治理年会在珠海召开。我应邀到会发表了题为《使命与担当: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体系的构建》的主旨演讲,进一步就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理论体系、运行体系以及话语体系的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呼吁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要共同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而奋斗。这三篇文稿,集中体现了我近期对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问题的思考,也可以说是全书观点的总括。

 

『作者』宋贵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原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北京市社会办主任。